骨质疏松症患者补钙的最大误区(骨质疏松与补钙)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们需要服用钙片来预防骨质疏松症,因为他们的骨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脆,但事实并非如此。
误区1:不查明原因就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绝经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男性发生的骨质疏松症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千万不要不加区分地用钙剂治疗,否则会发生并发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由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用钙补充剂治疗非常有效。相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能用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更年期妇女补充雌激素,盲目补钙作用不大。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现在能做的就是预防和减缓。
误区二:钙吃得越多越好
很多老年人误以为钙吃得越多,吸收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然。通常情况下,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度补钙不会变成骨骼,但会引起并发症,危及老年人的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们吸收的:钙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的钙量),然后通过骨骼代谢,血钙以钙盐的形式沉积下来,形成骨骼。并不是吃的钙越多,形成的骨头就越多。血液中的钙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度补钙和高血钙水平会导致高钙血症,并可能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和血管钙化。
误区3:补钙可以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类衰老的一种表现。骨质疏松症通常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开始流失,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内,骨质流失的速度明显加快,而男性则没有快速骨质流失的时期。这表明,要想在老年时拥有坚硬的骨骼,必须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基础厚实了,到了老年才会有更多的剩余。因此,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扭转骨质流失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症。
食物补钙比药物更安全
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法是在日常饮食中加强钙的摄入,食物补钙比药物更安全,不会造成血钙超标。
专家建议老年人坚持每天喝两杯牛奶,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乳制品、黄豆、绿豆、豆腐、芝麻酱等。其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咖啡和可乐,不要吸烟,这些都会导致骨质流失。除此以外,阳光照射和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这些都是安全的补钙方式,老年人根本没有必要每天服用补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