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辛料是美味的补药
在我国传统医学当中,几乎每一种香辛料都是药材。大部分香辛料的共同特点是:性质温热,能提高食欲,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烹调中使用可以去腥解腻,增加香气。
比如说,花椒味麻辣,微甜,有浓郁的芳香。花椒的香味来自挥发油,其中含有花椒素和山椒素等多种芳香性挥发物质。中医认为,它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祛风邪、除湿、驱虫、止痛的功效。民间用它来治疗受寒腹痛、龋齿疼痛、蛔虫、冻疮、湿疹等症。除了做椒麻味道的菜之外,其实花椒少量使用就足够改善风味。比如炒蔬菜时放一点花椒炸香,可以让素菜增加香味,变得更好吃;煮猪肉、鸡肉时放花椒去腥,可以让肉更鲜美。
胡椒是胡椒树的果实。黑胡椒是把未完全成熟或是成熟不饱满的种子堆积发酵后晒干制成;白胡椒是成熟饱满的果实浸泡去皮,露出白色的种子,晾晒、烘干而成的。胡椒具有浓郁的辛辣芳香味道,可称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香辛料,几乎可以用在任何食品中,去腥增鲜,促进食欲。胡椒的辛辣味道来自胡椒碱。中医认为胡椒味辛性热,能温中祛寒,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消除肠内积气,并有利尿、解毒的作用。民间常用胡椒来治疗胃痛、胃寒、牙痛等症。例如,在大米粥中加入胡椒粉温服,可治胃寒腹痛;每日服用白胡椒炖猪肚或羊肚汤,可治胃下垂。在寒冷的季节喝上一碗加胡椒的汤,祛寒通气,舒适无比。
丁香是美丽的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其中常用的“公丁香”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晒干而成。丁香有浓郁而温和的芳香味,常在许多高档肉制品中使用。中医认为它能够和胃、暖肾,对脾胃虚寒的人特别适合。
大茴香也叫八角,是家常烹调肉食的必备调味品。它可去腥膻、增醇香、促食欲。大茴香中的主要芳香成分是茴香脑、茴香醛等。大茴香性味甘、辛、温,入脾、肾经,可温阳、散寒、理气,常用来治疗腹痛、腹张、呕吐、疝气等。例如,大茴香研细末与红糖同服,可治风寒腹痛。
小茴香是茴香菜的干燥种子,外表黄绿色,像干瘪的稻谷一样,有美好的甜香味。它也是肉类调味中的常用香辛料,去腥增香的作用很强。中医认为小茴香味辛性温,能够和胃理气、温肾散寒。常用来治疗小腹冷痛、胃痛、腹部胀气等。
紫苏叶晒干便成为香气独特的调味品。紫苏中含紫苏醛,用于汤和菜的调味。紫苏是常用的中药材,可辛温解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定喘安胎等。吃日式生鱼片时总会配上鲜紫苏叶,就是利用它散寒气和去鱼蟹毒的作用,所以不要只吃鱼片而扔掉下面的紫苏叶。日本的一项研究证实,紫苏叶片是所有蔬菜中抗氧化效果最强的一种,用它来做调味品,对健康非常有益。
平日看到的香辛料都是些干巴巴的东西,烹调之后就扔掉了,所以营养价值并不太重要。主要是用到其中的挥发性芳香物质和抗氧化能力。不过,一起炖汤的时候,其中的一些矿物质元素却可以进入汤中。例如,肉桂、砂仁中含锰量极高。
温馨提示:
香辛料并不仅仅是调味品,它们本身就是中药材。
肉桂对于糖尿病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益。
大部分香辛料都有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吸收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