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是关键(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的原因及缓解方法)
身体依靠肌肉收缩来完成各种形式的运动。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如身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中的糖类会直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然而,当人体处于剧烈活动时,骨骼肌需要大量的能量,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大大加强,但仍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气的需求,使肌肉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因此,乳酸从糖原中被分解出来,释放的能量也减少。
乳酸在肌肉中的积累刺激了肌肉块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乳酸的积累还增加了肌肉中的渗透压,导致肌肉组织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局部肿胀。
经常运动的人,肌肉在运动过程中获得更充足的氧气,糖类分解产生的乳酸也较少,所以肌肉不会有明显的酸痛感。
大多数肌肉酸痛通过拉伸和拉长肌肉得到缓解,这可能是拉长肌肉时刺激了肌肉中的高尔基腱器官,使之发生抑制性冲动的结果。从中枢角度看,拉长肌肉可以改变相应中枢的兴奋性,阻断肌肉梭形的高兴奋性引起的痉挛,也可以在负向拉伸反射的作用下改善痉挛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从而改善肌肉的血流,促使受损组织的恢复。从肌电图上还可以看出,拉动酸痛的肌肉会使放电逐渐减少,出现电休止状态,说明静态拉动可以改善酸痛肌肉的兴奋性。运动后立即重复使用肌肉拉伸,直到肌肉酸痛,对缓解肌肉酸痛更有效。
应该如何预防?
1. 运动后要放松。运动后,可以躺在海绵垫或藤垫上休息片刻。平躺时,双脚应略高于头部,或与头部同高。不要躺在有水汽的地面上。休息片刻后可头顶倒立或靠墙倒立,时间3-10秒,可进行几次,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到心脏。然后抖动四肢,先抖动并拍打大腿或上臂,再抖动小腿或前臂。
2. 运动后按摩是消除疲劳的一个重要手段。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摇、点、揉、敲、推等。摇动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关节和四肢肌肉群;上肢常用的点按穴位有偏历、曲池、手五里、臂月需等穴位,可缓解手臂、肘部的疼痛和肿胀,以及肩臂疼痛、颈部紧缩等运动后引起的不适症状。下肢常用的穴位有承扶、维阳、承山、昆仑、足三里等,可缓解腰骶臀部疼痛、腿脚挛缩、腰腿痛、颈强、腰痛、膝胫酸痛等。揉捏拍打时,先推润大肌肉,再推润小肌肉,推润完一侧,再推润另一侧。如果全身都互相推润。背部的俞穴多在距脊柱1.5寸处,所以推拿多在距脊柱1.5寸处和肩部进行,主要在肩外侧、肩井、肩胛骨处的天宗,可以缓解腰痛和颈直。几种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很好的放松效果,快速恢复。同时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有保健作用。
3、运动安排要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原来出现肌肉酸痛的运动量就不容易出现症状了。而且表现具有特殊性。例如,下坡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减轻下坡运动带来的肌肉酸痛。
4. 局部加温和擦药。运动后用温水浸泡可以减轻肌肉酸痛。局部涂抹精油、膏药或按压式擦剂也可以减轻疼痛。
5. 伸展肌肉的运动可以减少酸痛。拉伸肌肉可以加速肌肉放松和拮抗肌肉,这有助于紧张肌肉的恢复。这种肌肉拉伸运动还为防止运动中的拉伤奠定了基础。
6. 为锻炼和整理活动做好准备。充分的准备活动和适当的收尾运动可以帮助预防或减少肌肉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