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秋季润燥防秋乏,从饮食起居到穴位按摩
[每日养生中医知识] 秋天来了,天气逐渐转凉,干燥的空气也随之而来。中医认为,秋季对应肺脏,燥邪当令,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状,更甚者还会出现秋乏、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秋季养生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从饮食、起居、调息等方面入手,调理脾胃,滋阴润燥,强健体魄,平稳度过这个季节。
一、饮食调养:润燥为主,清淡为宜
秋季饮食应以“润燥”为核心,选择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功效的食物。以下是一些推荐:白色食物:例如白萝卜、莲藕、山药、百合等,这些食物性味平和,具有润肺止咳、健脾益胃的功效。白萝卜尤其适合秋季食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润肺止咳。莲藕则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的功效。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木耳、紫米等,这些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肾益精、滋阴润燥的功效。黑芝麻尤其适合头发干枯、脱发的人群食用。润肺水果:例如梨、苹果、香蕉、葡萄等,这些水果富含水分和维生素,能够滋润肺部,缓解秋燥症状。梨具有清肺热、润肺燥的功效,是秋季养生的佳品。汤羹类:例如银耳莲子汤、雪梨冰糖水、南瓜汤等,这些汤羹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滋阴润燥,养胃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身体健康。少吃烧烤、油炸等燥热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加重秋燥。
二、起居调养:早睡早起,规律作息
秋季养生,起居调养至关重要。中医认为,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早睡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养阴敛阳,提高身体免疫力。早起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此外,秋季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尤其要保护好头部和脚部。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明显,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三、精神调养:保持乐观,避免过度劳累
秋季天气干燥,容易让人心情烦躁,因此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多听听轻音乐,看看美丽的风景,或者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秋季的变化。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避免过度焦虑和担忧,保持内心的平和。
四、穴位按摩:缓解秋燥症状
通过按摩一些穴位,可以有效缓解秋燥症状,例如: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肺俞穴可以宣肺利气,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尺泽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肱二头肌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尺泽穴可以清肺泻热,缓解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按摩太渊穴可以滋阴润肺,缓解口干舌燥等症状。
按摩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每次按压5-10分钟,力度适中即可。每天坚持按摩,可以有效缓解秋燥症状,增强体质。
总之,秋季养生要注重润燥,从饮食、起居、精神等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适应秋季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秋季。